巴塞罗那和建筑师
说来好笑,十年前曾经因为一支球队的原因,以为一辈子都不会去的城市,竟然在十年后成为了我最喜欢的城市之一。这感觉,应该就像很多去过日本的朋友,回来都说无法相信自己竟然会由衷敬佩甚至爱上这个曾经最讨厌的国家一样吧?
走在巴塞罗那的街头,看着满街加泰罗尼亚的旗帜,会让人疑惑这到底是不是西班牙了。他们这样用力的强调自己是加泰罗尼亚人,真是让旁观者看来好奇又有趣。回来做了一些功课才知道,无论是从历史、经济、政治制度,或者是从语言、民族认同感来说,每一样都给他们足够的理由挂起加泰罗尼亚的旗帜。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无论如何,巴塞罗那也算是待我不薄—两次来巴塞罗那都是和我最亲密的伙伴。一年前是和我在加拿大交换时的西班牙室友, 她来自这个国家的另一端,却坐了五小时的火车来巴塞罗那,中午带我去菜场寻找最新鲜的海鲜,晚上去一个rooftop看午夜川流不息的巴塞罗那。今年则是和南京最好的姐妹们在这里团聚,我们当然也在菜场找到了最新鲜的海鲜,并且晚上一起穿行在这个灯火通明的城市。
如果罗马会因为他的卫生治安情况和市民有时的不太礼貌,让人有期望落差的话,巴塞罗纳几乎不太会有这个可能性让你失望。相反,无穷的惊喜会在大街小巷甚至是每座居民楼的阳台上向你慢慢展现。无论是路过的街头音乐人,阳台上种的仙人掌和芭蕉树,地上莫名镶嵌的钥匙,还是用婴儿车推着老狗去圣家堂参观的游客,公园里排队扔小孩玩秋千的父母,甚至是那些奇怪的路灯和放不正的椅子,都会让你无法抗拒地爱上这座城市。当然这些还不够,这里还有一座永远也建不完的教堂和他最重要的建筑师,高迪。
高迪是现代建筑史上最热爱运用自然元素的建筑师,他认为艺术必须出自于大自然,因为大自然已为人们创造出最独特美丽的造型。他曾说过,大自然是没有直线存在的,直线属于人类,而曲线才属于上帝。关于高迪作品的介绍,我摘抄网上的一段话:
“高迪善于用柔和的曲线和五彩的颜色表达一切,在他的作品中不断出现如壳体、骨架、软骨、熔岩、翅膀及花瓣的符号,将柱子设计成一根根骨头,屋顶像布满鳞片的鱼背,烟囱被表现为山脊上耸立的险峰,通风口被设计成中世纪的骑士般,将雕塑与建筑融合为一起……高迪言其一切灵感来源于自然和幻想:海浪的弧度、海螺的纹路、蜂巢的格致、神话人物的形状等都是他酷爱采用的表达思路,高迪公园中众多动物形态马赛克拼贴如童话般,弯曲的线条将设计感体现的淋漓尽致,使参观者仿佛进入梦境般。”
达利曾称“未来的建筑将会像高迪的作品一样,柔软而放松”。而巴塞罗纳就是一个属于未来的城市,虽然这是一百多年前高迪设计的“未来”, 但似乎从今天看来,这个“未来”都还没有到来。即便如此,高迪身后的建筑师们,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也从来没有停下把巴塞罗那建造地更美的脚步和决心。同行的好友说,如果说巴黎像画,巴塞罗那就是一首诗。而这首诗的诗人应该就是这个城市的规划者和建筑师吧。
提到建筑,突然想到以前和两个德国人聊天的时候,他们抱怨说德国有些城市的建筑好丑,我当时真想邀请他们来中国看看。我们并不是不懂建筑,也不是没有好的建筑师,可是大部分的现代建筑要不面无表情,要不就是太多表情。我一直很喜欢北京,虽然建国以后一些远见不足的规划让现在的北京很拥堵,但这丝毫不妨碍紫禁城的美,加上周围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与胡同、景山以及那三片海相得益彰。天子百姓各行其乐,古人的规划真是充满了哲学和美学。可是看看现在国内的城市建筑,总是缺少一种美感—尽管经济社会发展如此快,高楼大厦一座座拔地而起,可建筑传递的东西却越来越空洞,我相信这不是属于一个人的挑剔,但我也知道,这也绝对不是某一个方面出了问题。我曾经和一个做建筑的朋友聊过这个问题,她说在中国,太多设计师的设计没有办法获批,不是因为不够好,只是因为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够大,所以就会有我们现在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居民楼和商业楼的样子了。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我非常愿意相信,一切都是在往更好的方面发展,国家会对建筑师有更多的扶持,对他们的灵感会更加包容,并且给予这些灵感足够的生存空间…..
说回高迪,关于他的生平,在万千资料当中,似乎维基百科的这一段话就足够直指人心了:“高迪终生未婚,除了工作,没有任何别的爱好和需求,圣家堂是他最伟大的作品,他把一生中的43年都贡献在那里,1925年还干脆搬到教堂的工地去住,全心全意研究教堂的结构设计,1926年6月7日的下午,高迪完成当天的工作从圣家堂到市中心的教堂做礼拜,被一辆电车撞倒。当时他衣衫破旧,路人以为是流浪汉,把他送到圣十字医院,并在三天后去世去世。同年6月12日,高迪的葬礼隆重举行,前来送葬的队伍从圣十字医院一直缓缓地延伸到了圣家堂。高迪被安葬于圣家堂的地下墓室,这座大教堂迄今尚未完工。”
高迪一定是回到上帝身边,继续去完成他的建筑了。